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工業生產數據顯示,8月份,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生產3.3億噸,同比下降0.1%,生產降幅比上月收窄3.6個百分點;1-8月份,生產原煤24.5億噸,同比下降0.1%。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江源指出,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措施成效持續顯現,能源行業明顯好轉,8月份,煤炭采選業增加值同比由上月的下降4.0%轉為增長2.8%。 工業生產復蘇態勢持續鞏固,新冠肺炎疫情對煤炭行業的沖擊和影響逐漸被“稀釋”。疫情對煤炭行業產生了哪些影響?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,煤炭行業該如何應對,又應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? 滯后性影響不容忽視 疫情期間,盡管煤炭行業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障煤炭穩定供應,但依然受到較大沖擊。 “疫情對煤炭行業有直接影響,也有傳遞式的間接影響!敝袊V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滿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,直接影響表現在煤炭短期內需求不足、庫存增加、價格下跌、利潤下滑等方面,傳遞式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性,通過產業鏈上煤炭下游端向上傳導至煤炭行業。 煤炭行業下游的電力、鋼鐵、建材、化工等四大耗煤行業,開工率、運營等在疫情期間受到較大影響,需求端的變化直接影響煤炭產銷量。煤炭產量和銷量1-2月份呈現快速下降后轉為緩慢上升趨勢,值得注意的是,生產比銷售對下游市場的反應滯后1個月。相關數據顯示,3月份,國有重點煤礦原煤銷量累計同比上升2.15%,產量同比下降0.5%,4月份,原煤產量累計同比上升1.3%。 劉滿芝指出,疫情對煤炭行業供需、流通環節的影響,在短期內不是很大,最大的影響是滯后性的影響。煤炭下游的下游端一個波動,會影響到整個供應鏈。煤炭產業受疫情影響的沖擊低于消費環節的衣食住行用等餐飲、娛樂、住宿、旅游等行業水平,但通過煤炭消費、流通和其他行業,會在一定時期內傳導到上游的煤炭行業。她所在團隊研究表明,受疫情影響大的36個行業引起的波動變化,主要通過四大耗煤行業傳遞到煤炭行業。 “煤炭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和上游資源供給性行業,抗壓、抗風險需求迫切,不可忽略‘牛鞭效應’!眲M芝認為。 應構建常態化生態聯盟合作體系 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性事件,煤炭行業該如何應對?對此,劉滿芝指出,煤炭企業應重視事前預測預警,加強事中應急協調統籌,注意事后補救反思。
[1] [2] 下一頁 |